桥水基金的达利欧写了一篇文章来解释正在发生的调整。但这篇文章不是写给市场看的,而是去劝西方投资者说,市场的政策波动不影响长期发展趋势,你们不要被吓跑。
达利欧说,最近的政策举措,让不少人对的资本市场和资本理念产生了怀疑。这些事件包括:滴滴赶着在美国IPO之后,就被监管要求暂停了新用户注册,并且接受信息安全检查;政策还要求的教育公司变成非营利机构等等。
多数没有接触过一线的西方观察家把这两个事件看成是政策制定者反对资本理念的体现。但这是错的。在过去40年里,在力发展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批企业家和投资人富了起来,这些西方观察家却对此视而不见。这就使得他们错过了正在发生的真正趋势,而且会在未来继续错过。
为什么要建议滴滴暂缓上市呢?是为了先妥善处理用户的数据隐私问题。为什么要求教育公司转型非营利机构呢?因为希望在民众当中推行更的教育公平,帮民众减轻负担。尽管资本不喜欢这些政策,但政策制定者们相信这些举措对整个有利。
西方一些声音认为这是在干预自由市场,但类似的举措,在美国和其它很多资本主义市场也发生过很多次。而且这跟美国等发达市场的干预政策比起来,实在相形见绌。的资本市场环境还在快速发展,监管机构还在制定相应的法规,这个过程可能会让人觉得这个是在反对资本市场。但事实不是这样的。
决策者的行动方向一直是支持资本市场的,他们也支持企业家精神和对外投资的快速稳定发展。只不过,这些发展是要服务于整个的多数人。投资者和资本在系统里只是处于从属地位,而不能错认为他们有权决定趋势的方向。搞错了这一点,那就得承担后果。
你看他在讲什么:不是资本至上,政策方向一直是和发展,滴滴事件和教育行业是波动而非趋势,这都是你听起来很熟悉的信息。但这些却需要对西方市场解释。在过去很多年里,西方资本基本上是通过资本市场来理解的,中概公司们也更愿意按照两方资本市场的叙事方式去沟通,而不愿意花太多力气去告诉西方投资者说,我在的里没那么重要。
这些年来,达利欧一直在研究的经济和金融问题,还跟的主要经济政策制定者进行过很多次讨论。在这些信息量和立场之上,他的结论是,推行的几乎所有决策和计划,换成达利欧自己,他也会做同样的事情。
彭博的专栏作家诺亚·史密斯也讨论了这个问题:为什么要损害自己的科技产业?
史密斯说,美国也打击企业巨头,比如说微软、AT&T、标准石油等等,但美国没有去打击整个行业。而这边看上去,不但打击最的互联网公司,似乎还在打击整个互联网行业。从史密斯所代表的西方视角来看,突然不肯当「科技产业」的粉丝了。
但另一边,又不是打击所有的科技公司,像华为似乎就仍然很受支持,而且还在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半导体产业,在半导体产业里,就连最没谱的初创公司也能够拿到投资。这是为什么?史密斯的解释是,和美国对「科技公司」的定义不一样。
美国人把消费者互联网公司当成科技公司,比如说谷歌、亚马逊和 Facebook 。这一方面是因为消费互联网行业是美国真正擅长的领域,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软件公司确实很赚钱,比如Facebook在2020年的利润超过180亿美元,是美光、霍尼韦尔这些硬件公司的三倍。在美国,人们经常倾向于把利润与价值等同起来,所以消费者互联网行业利润高,为美国创造了巨的经济价值。就是顶级行业。
而不这么看。认为技术文明的里程碑不应该是游戏、电商或者外卖平台的技术,而是科学和工业成果。换句话说,整顿互联网产业,也是为了把的产业结构导向决策者认为可以为整个服务的方向:材料、发动机、燃料、工程、芯片等等。这些实力能够让一个保持安全和稳定。
在曾经的美国,驱动技术创新的目标也一度是「赢得战争的能力」。美国很多最成功的私营科技行业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国防相关工作的衍生品。但美苏冷战结束之后,美国的首要任务就从生存转向了享受,于是,像Facebook和Amazon这样的研究休闲和消费技术的公司,就变成了美国人心目中的技术代表。
但从来没有真正转向享受模式。确实拥抱经济增长,但这种增长始终是为了综合国力。你看,史密斯还是挺懂的。所以,史密斯的分析是,可能不希望工程师和企业家们只把精力花在好玩和方便的消费领域。没必要占用太多的资本和高技能劳动力。
免责声明: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