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深圳,小时候饭都吃不饱,记者 周晓雅)讯,从街边小贩,经历20余年长足发展的基金行业,白手起家成为女首富,规模正不断创新高,总资产一度超过800亿,产品体系丰富完善。公募基金行业里,连施华洛世奇都包机请她到奥地利谈合作。周晓光为人仗义,有经典老牌,发迹后帮助过不少濒临破产的企业,也有后起之秀;有保持高速增长的,口碑极佳。2018年9月,也有中途没落又重新崛起的。当下行业,周晓光凭借36亿美元的身家稳坐浙江女首富的宝座,那些正成为“潜力股”的基金公司,可谓众望所归。谁也没想到,无疑也被着重关注。纯粹的规模扩张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仅仅10天后,高质量发展成为各家公募基金发展的应有之义。
从规模重新崛起,到推动更多明星基金经理成长,到重新吸引行业关注的,宝盈基金当属其中一位。宝盈凭何再露锋芒?当下面临的问题还有哪些?财联社记者就此进行了全面调研,同时也与宝盈基金总经理杨凯进行了深度交流。
在杨凯看来,投研能力是宝盈基金的最优势,宝盈一直注重人才体系的搭建,也注重把“平等、分享、包容”的企业文化引进宝盈,让公司格更加阳光简单。
从业务角度来说,必须立足权益;开拓REITs市场,则是宝盈基金的创新业务来源;推动中的混改将成为改变宝盈基金机制体制的重要变量。
旧事重提,宝盈的“首次创业”
在宝盈基金官网上,有这么一句描述,“当前公司二次创业阶段,进取不仅是业务上的突破创新,更是每位员工都应具有的一种态度和精神。”
宝盈内提到的“二次创业”,指的便是以杨凯回归宝盈基金担任总经理为起点的2019年,这也就要重温“首次创业”的点滴。
作为国内第12家的公募基金,宝盈基金于2001年。早在杨凯之前,宝盈曾经历了金旭、陆金海、汪钦等多位总经理掌舵的时代。
从2006年至2010年,陆金海履任宝盈基金总经理的近4年时间里,宝盈基金业绩乏善可陈,旗下不少产品曾走向垫底。2010年底,汪钦赴任宝盈基金总经理,宝盈基金并未“消停”,因股东违规代持等问题,一度被监管层要求停发新产品。
直至2014年新产品发行获得解禁后,“基金一姐”王茹远、“宝盈四小龙”(杨凯、彭敢、张小仁、盖俊龙)等优秀基金经理脱颖而出令宝盈基金名声鹊起,公司管理规模在2015年6月末突破800亿元关口。
然而,好景不长,经历了股灾洗礼后,宝盈基金在2015至2016年间规模骤降,公司内再次出现基金投研监控不到位、业务开展有误导性引述等违规情况。
人员流失的挑战也同样严峻。宝盈基金原经理储诚忠,以及时任宝盈基金经理杨凯,均于2016年离职。随后,在2017年1月,汪钦因个人原因离任宝盈基金总经理,“四小龙”中的其余三位也相继离开。
一时间,宝盈基金投研光环黯淡,陷入业绩下滑的困境中。
同年,原博时基金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张啸川空降担任宝盈基金总经理一职,他曾刀阔斧地对宝盈基金进行,但这并未在短期扭转宝盈基金所面临的面。
2017年年底,宝盈基金管理规模从前一年的452.62亿元回升至493.27亿元,但增长的规模主要来源于货基,非货基规模的下滑态势仍然显著。一年后,宝盈基金总管理规模便下滑到268.27亿元,同比缩水近五成。几乎同一时间,张啸川离任宝盈总经理一职。
杨凯回归,宝盈迎来“二次创业”
时至2019年,宝盈迎来了杨凯的回归,3月20日,他出任宝盈基金总经理。作为“四小龙”之一,杨凯与宝盈的渊源颇深,他的投资管理生涯起于宝盈基金,历任公司市场总监、特定客户资产管理总监、公司总经理助理、研究总监、基金经理、公司经理等要职。
杨凯回归后的宝盈基金能否被点亮,外界对此曾充满争议。彼时,宝盈基金2019年一季度末的管理规模已下滑至255.06亿元,其中,非货基规模为165.61亿元,在业内排名67名。
为此,公司上下将2019年当作是一场“二次创业”,砥砺前行。
那么,再次创业的成绩如何?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9年宝盈基金旗下股票基金平均股票投资主动管理收益率达63.89%,在109家基金管理人中排名第4;旗下债券基金平均债券投资主动管理收益率达6.62%,在105家基金管理人中排名第5。
再过一年,宝盈基金管理规模在2020年底攀升至673.72亿元,非货规模为569.52亿元。虽然还未回到此前的峰值,但其规模向上增长的态势显现。
与此同时,肖肖、李进、张仲维、郝淼等基金经理旗下产品业绩亮眼,投资潜力备受市场关注。今年赛程已过半,又一位来自宝盈基金的基金经理脱颖而出。截至2021年6月30日,陈金伟管理的宝盈优势产业混合基金半年收益达到52.17%,居全市场主动权益基金排名榜单亚军,成为宝盈崛起的第三代基金经理之一。
不难看出,宝盈基金正重回向上发展的道路。杨凯认为,这是宝盈权益投资能力的厚积薄发,他也在回归后及时提出了“立足权益、补齐短板、发展货基、创新突破”等方针,增添团队的信心。
财联社:2019年接任总经理后,你做了哪些重要调整?
杨凯:第一是人心稳定;第二是确定打法。我提出了“立足权益、补齐短板、发展货基、创新突破”四个方针,力求鲜明突出宝盈的权益特色。
在宝盈工作多年,员工了解我的行事风格、专业能力、性格特点,2019年回归宝盈后,给公司带来了新势气,也给员工带来信心。公司凝聚力不一样,结果可能完全不同。团队稳定、员工愿意安心工作,这非常关键。
为什么要补齐短板?假如基金公司主要资产是权益基金,货基和债基的规模都较小,基金公司可能面临较的经营波动。回来以后,我花了很精力将宝盈的货币基金推到余额宝底层资产,现已从30亿元左右提高到200亿元以上,货基规模的增长是业绩稳定基础,给员工带来很信心,让员工看到宝盈发展的前途和希望。
财联社:与2019年相比,当下宝盈有哪些重要变化?
杨凯:宝盈回归投资本源,体现了较好的投资效果。个别基金经理业绩非常靠前,公司也迎来了向上发展的态势。这其中,底层文化很重要,公司内很早形成了人才培养的文化,让每位基金经理能专注于投研。
叠加较好的市场形势和公司在权益市场上的优势,过去两三年,宝盈管理规模攀升,经营情况也发生很变化。更难得的是,很多银行资管、各保险公司也有陆续开始申购我们的产品,这都是积极的变化。
核心打法之一:传承“立足权益”基因
立足权益,是宝盈基金的优势,也是宝盈的重要基因。以往几代总经理,都曾在提升公司投研能力上倾注不少心血,在杨凯眼中,深耕投研,在权益市场闯出一片天地,也是宝盈应走的特色道路。
财联社:宝盈如何传承“立足权益”的基因?
杨凯:多年来,宝盈开展业务的过程中,形成在权益市场的优势。权益方面的业务更多依赖技术,固收业务更多依赖平台和资源,对于权益业务,投资能力弱,资源再强也没有用。因此,宝盈要崛起要依靠技术,我们选择立足权益这条路。
投资背景出身的基金公司总经理,对打造投研文化、激励投资团队往往有更深刻的理解。陆金海、汪钦、张啸川等总经理都对投资有非常深入的理解,我在担任总经理之前,也曾任基金经理、研究员。
回归宝盈以来,我在公司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深入产业、选好公司、挑出景气行业,把基本面研究扎实,在优势领域做深、做透,同时注重引进“平等、分享、包容”的企业文化,让公司格更加阳光简单。
核心打法之二:形成“平等的投研底色”
早在2013年,杨凯主管投研门时提出搭建创业型投研平台,强调平等、内分享、自下而上决策以及效率,这也逐步形成了宝盈基金的底层文化。同时,公司从制度调整、队伍组建、思想引导等方面,进一步推动投研一体化,营造分享的投研氛围。
财联社:宝盈如何打造自身的投研文化?
杨凯:首先,公司文化是基础。创业型投研平台更适合于权益资产的管理,权益类投研实力突出的公司,一定需要具有类似的文化氛围。
与之相对应的是官僚型团队,它代表另一种风格,更强调等级、自上而下的决策与风险管理。这一类型的团队更适合于固收或者其他规模资产的管理,官僚型的企业文化,很难做好权益。
其次是投研合一和分享的文化氛围。公司内在2013年已经强调过投研一体化,提出投资基于研究。投资本质上是研究的工作,投资本身只是一个决策行为,研究才能发掘好个股,并转化成投资。
财联社:宝盈如何实现“投研合一”?
杨凯:一是内制度的调整,包括延长考核周期、公司导向中强调投资人员对投资业绩负全责;二是组织加研究成果转化的投入;三是研究小组由基金经理带队。
分基金公司的投研人员容易出现互相推诿的情况,比如,研究员抱怨推荐的股票基金经理没买。为什么没有买?研究员要多做思考,是不是信任度、深度、推荐频率不够,推荐渠道是什么,邮件还是口头。不同行为导致的结果有很区别。
另外,一旦发现投研人员有价值的想法,公司应该引导更多资源的投入,放想法的作用效果。类似的推动不可能完全依赖于研究人员,更应该由公司深化这些想法,更多地转化成投资行为。
研究小组采用基金经理带队的方式,基金经理承担“把方向、管质量、培养人才”三个角色。
首先,基金经理更知道需要什么样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可以快速转换成研究员的行为;其次,基金经理能更好地把控小组的研究质量,提出修改意见;最后,基金经理还能更好地发掘培养队伍中的人才。
核心打法之三:有效进行人才选拔
王茹远、张小仁、李进、郝淼、肖肖、张仲维、陈金伟……谈起公司优秀基金经理,杨凯如数家珍。品德、热爱、专业、、梦想,这是宝盈基金选拔人才的5个标准。在发掘培养潜质人才时,杨凯最看重热爱这一特质,在他看来,只有极致的热爱,才能在投资行业脱颖而出。
财联社:投研合一对投研人员自身实力要求较高,公司如何选拔人才?
杨凯:宝盈的所有优秀基金经理都是内培养起来的,目前,以陈金伟为代表的第三代基金经理,在宝盈也有五六年成长时间。
我提出了五个人才选拔标准,即品德、热爱、专业、、梦想。首先,品德是基金经理最重要的品质,投资是与金钱利益关系很,如果基金经理有私心,对组合业绩的影响是致命的,甚至可能导致犯罪行为,损害投资者利益。
热爱是我最看重的因素,如果没有极度的热爱,一个投研人员做不到极致的优秀,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投资研究,全身心去研究投资,才会对看研究报告感兴趣,对调整好投资组合感兴趣,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行业胜出。
热爱可以极致到什么程度?我们的基金经理全周基本上都在外调研,有的基金经理在家炒菜的时候,边上都会回放路演的录音。另一个极致体现,是分优秀基金经理生活极其简单,从早到晚就是专注路演、研究投资、看报告,十年如一日。
比如陈金伟,他从不买消费品,体会不到品牌之间差异,价格便宜,能够用就是好东西,公司业务人员感谢他,给他买一件几十块钱的衣服,第二天就穿上了,他也不了解C端业务模式,而是对B端业务模式有理解,这是我们公司的基金经理。
市场上相当一分基金经理、研究人员可能只把投研当作一份工作,业绩注定就会很普通,如果还经常应酬,这是消耗他们自身,把时间花在毫无价值的事上。
“梦想”也是我在内多次提到的。
如果基金经理对自身业绩没有高要求,没有必须成为行业顶尖基金经理的想法,就是一位很不专业的基金经理。从组织层面,我们也刻意发现培养这种人才,把他们往前面推,尝试更核心的岗位。
核心打法之四:锻造投研实力的专属“打法”
锋从磨砺出。除严格选拔以外,宝盈基金在培养优秀投研人才上还有一套专属“打法”,总结下来是聚焦产业、在熟悉领域投资标的、适当延展研究领域要点。从投研平台的搭建到具体投研打法,无形之中,宝盈基金已形成自下而上的投资框架。
财联社:除了人才选拔,宝盈在培养人才方面有什么侧重点?
杨凯:多年以来,宝盈的投研队伍一直坚持“少讨论市场多空、少做短期择时”、“少猜市场热点主题、少找行业轮动方向”。频繁择时猜测市场热点,都是投资中无谓的事情,创造不了阿尔法,这些在宝盈内都是基本的共识。
真正的阿尔法,来源于产业和上市公司的深度研究,通过研究基本面,找到优质上市公司并与它共同发展。当然,股价是波动的,有时候可能会快速释放出上市公司的价值,甚至是泡沫化,但本质上,这是深度产业研究的结果。
我们也坚持倡导基金经理只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买股票,不要做漂移,更不要去受市场诱惑去买不熟悉的一些领域的个股。
不过,尽可能做适当的延展也很重要。公募基金控制回撤、保持组合进攻的持续性,关键是要持有相对多元的资产。
组合如果只有单一资产,容易面临很动,还可能面临进攻性的钝化。但基金经理不可能“全能”,所以要求持有资产的相对多元,既有相关性,又有一定的差异性,适时用新标的替换组合中的钝化标的。
不过,对于基金经理,持续研究投入发现新标的的难度较,但这也是优秀基金经理的重要体现。
难点:人才流失难题亟待解决
在时任总经理汪钦的带领下,宝盈基金曾经历“公募一姐”、“四小龙”等投研光环的点亮与黯淡,近年来,郝淼、李进等新一批优秀基金经理的兴起与离开,映射出宝盈一直以来的人才流失窘境。
归根结底,人才的流失离不开机制与薪资水平的限制。面对与业绩并不匹配的薪资和更好薪酬待遇的同行,不少优秀基金经理无奈出走。
财联社:在人才引进方面,宝盈有哪些吸引力?
杨凯:其实我们又招了一批非常优秀的研究员。他们为什么愿意加盟?一方面,是榜样的力量,知道有些榜样、高手,愿意来学;另一方面,可能通过综合比较,认为在宝盈能心无旁骛地做好投研,甚至充分展示自己对投研的理解。
这也是我想打造的平台,每个人在平台中乐于投资,愿意贡献智慧,最程度发挥能量。
财联社:体制约束的问题怎么解决?
杨凯:目前,宝盈基金已经列入国资委混改试点名单当中,如果顺利完成混改,宝盈基金将翻开新的篇章,未来,公司可能引入投资者,激励机制的约束也有望彻底改变。
随着权益时代的到来,有多年积累的宝盈具有最的优势。但宝盈的发展还缺“一把火”,就是混改带来的机制。如果这把火点起来,宝盈将在权益时代体现更价值。
基金公司的发展离不开股东支持、队伍稳定、机制灵活,机制灵活保证了队伍稳定,队伍稳定不断促进思考机制的灵活。在目前的面下,混改将会翻开宝盈的新一页,使更多的优秀人才能在这成长、留住。
财联社:对于混改有怎么样的预期?
杨凯:我们作为中铁旗下两家试点机构之一,列到国资委名单中,相关方案还在酝酿中,但作为央企的三级子公司,的力度值得期待。
更进一步看,未来我们整体发展肯定是立足主动权益管理,在权益时代为社会创造价值。这么多年,不论在文化氛围、投研管理、人才的发现和培养,还是基本的投资打法,宝盈都已经形成自己的基因。
投研是技术活,是团队能力的体现,是文化的体现,需要长时间的沉淀,宝盈培养的人才和投研实力是公司的一笔宝贵财富,并可能发挥出更作用。我不相信一个资管公司仅通过引进人才,就能把投资能力提升到显眼高度,这一定需要时间成本,我们的优秀人才也是通过五六年时间的内培养,才走向投资岗位。
期许:未来继续创造价值
混改能不能如期推进,推进后会带来怎样影响,这对市场还是宝盈都还是未知数。不过,巩固权益投资优势,凭借股东优势开拓REITs市场,杨凯相信,宝盈能继续为市场创造价值,提升自身地位。
财联社:对宝盈未来的发展,有哪些展望?
杨凯:目前,宝盈处在良好向上的发展态势,但是离头也很远,我们不跟同行比较规模,而是关注能不能把资产管好,为信任我们的委托人创造好的价值。
未来,市场投资者群体日益多元化,整体规模也将扩,因此比较规模没有意义,当市场足够时,每个公司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客户群体,需要服务好这些客户群体,1千亿元和1万亿元的规模,有不同的责任,把属于我们的责任负责好,就有我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才能持续不断发展。
财联社:与同行对比,宝盈产品数量并不多,但从行业整体来看,追求规模是不少公司的目标,怎么看待规模增长跟新发产品的关系?
杨凯:从专业人士的角度看,除非是创新力度很,否则,新基金没有任何意义,但就当前国内外市场环境而言,发行新基金受市场认可,我们只能遵循游戏规则。
发行新基金对基金公司不见得是坏事,比如,稳定队伍、构建与资金规模匹配的投资组合、引起更的社会关注等等;对于市场,新基金也意味着更多市场资金交由专业机构管理。
不过,发行新基金需要我们不断扩产能,因为每位基金经理产能都有限,各家基金公司需要审时度势,认真了解衡量每位基金经理的管理边界。如果一个基金经理的管理规模远远超过他的管理边界,对投资者和管理人都是致命打击。我们目前管理规模还在能力范围之内。
财联社:如何看待基金经理主动提出暂停申购等情况?
杨凯:我们尊重基金经理意见,我也是管理基金出身,所以知道管理边界的概念。一个基金经理到底能管多规模,是没有定论的,但是快速扩张规模一定是不好的,我们更希望产品规模能够平稳有序地增长。
此前,我们本来计划二次首发某些产品,但最后听取基金经理意见,调整成持续营销。事实上,产品规模快速扩张,会在管理上给基金经理带来很困扰,甚至有可能会消磨掉基金经理的品牌价值,可能影响持有人的利益。
财联社:从公司内看,下一步的发展规划是怎样的?
杨凯:我们还要继续打好宝盈立足权益的品牌,把宝盈过去多年人才培养体系、提拔体系等从更高层面提炼,形成我们迭代更新的方。另外,发挥中铁的股东背景优势,REITs也将成为我们接下来业务发展重心之一,目前已经在进行相关筹备工作。
我想,这两件事情做好,足以令宝盈在资管时代中进一步明晰定位,提升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