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由学财政金融学院主办、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承办的“2021国际货币论坛”在北京举行。
论坛发布的《国际化报告2021》显示,截至2020年底,国际化指数(RII)达到5.02,同比幅增长54.20%。RII幅增长得益于国际贸易计价结算职能继续巩固、金融交易职能显著增强以及国际储备职能的进一步显现。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与国际化”论坛上,多位专家就进一步推进国际化问题展开讨论。
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涂永红认为,基于过去11年国际化实践,未来要从强化计价职能、发挥新优势,发挥在直接投资方面的国优势这三个方面稳慎推动国际化。她提出要构建流出、流入双闭环,通过双闭环提供使用的新场景,在“”沿线推动宗商品结算,做强做碳市场,发挥数字优势,利用投融资带动计价和国内国际循环这五点建议。
金融出版社总编辑郭建伟用“依托双循环,打造六条链,丝路(货币)可兑换,实现()国际化”4个关键词,表达了对在接下来的10年应当如何运行以更好实现国际化目标的看法。
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及金融服务监管首席代表傅诚刚介绍了在中东北非地区使用情况。他提出,从使用的需求端来看,中东、北非是值得关注的区域。他认为,从未来来看,有几领域可以发力,以提高的使用。第一,在这个地区的新型国际交易所推出更多计价的产品,并形成与国内市场的对接和回流。第二,通过流动性管理和深刻帮助该地区私有化和国际化努力,在产品生态基础上提升该地区投融资整体水平。三,在数字资产、数字银行、数字货币、可持续金融等金融创新领域寻求使用的一切可能机会。整个过程中要用商业化、国际化、透明化的方式推进。
银行海口中心支行行长方昕根据有关历史数据和在海南的观察,提出了国际化的逻辑:技术逻辑、历史逻辑、理论逻辑、政策逻辑,表示应当顺应历史趋势,做好投放和回笼国际化工作,主动布,打民币国际化投资循环,同时注意未来国际收支平衡所可能出现的新变化。
银行研究院院长陈卫东认为,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对国际化的进程、走势会产生重影响。他提出,未来我国资管业务需要关注由于资产管理业务发展导致的短期资本流动对国际收支的冲击,加快建立我国国际金融中心,发挥其在全球资产管理业务发展过程中的主导能力,注意相对平衡引入外资和对外投资格,同时关注在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资管市场和机构的监管方面所面临的新挑战。
香港中文学(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与实践研究所所长、香港国际金融学会肖耿通过视频参会,并提出建立统一的离岸金融外循环制度体系的思路。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副院长、上海财经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丁剑平则围绕上海“试水”资本项目进一步和离岸市场引领区的“抓手”进行阐述。他提出,开创上海“在岸离岸”市场最重要的抓手在于规模。他同时提醒在离岸市场过程中需要注意几问题,避免重蹈其他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