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黑话:
建议定投、越跌越买
举例:
如果您对未来市场涨跌拿不准,主要以医药板块中的CDMO(医药领域定制研发生产,建议您长期定投
如果平时工作太忙,一种新型研发生产外包模式)、医疗服务、医药消费等细分行业为主,没有时间关注市场行情,二季度梦圆旗下两只基金对其重仓股康龙化成均有减持,那么基金定投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投资方式,而疫苗股智飞生物获其幅增持。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它能够起到分批入场、平滑投资成本的作用,作为同门师兄,让我们淡化投资中的择时风险,赵诣旗下基金公布了二季度业绩,也就是我们平常经常提到的“懒人投资法”
给您介绍一个分批加仓的方法,因重仓持有新能源股票,指数短期下跌5%,赵诣旗下的农银汇理新能源主题基金二季度净值增长42%,您就加仓10%,管理规模由一季度末的116.67亿元飙升至199.01亿元。梦圆增加配置疫苗板块2021年2月24日,如果未来行情是涨的,梦圆加入,那自然是最好了,如果市场继续下探,那么您可以再次寻找合适的机会加仓,逐步地在市场低点把仓位加上去
有句话说的好,涨上去的是风险,跌下来的是机会,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握住市场下跌时候的加仓机会,去追求一个更好的投资回报
翻译:
别管市场涨跌都给我投,反正买买买就对了,十年八年以后发现没怎么赚钱了也没事,销售费我早就赚够了,没准你人都找不到我
我的看法:
定投未必会亏钱,但一定不是最有效率的赚钱方式;工资定投合理,但品种也不是很多人宣传的波动越越好
对于长期不用的闲钱,除非市场明显特别贵,情绪特别过分,否则建议直接高仓位进入权益市场,长期来看权益能够提供的回报
02
—
黑话:
长期持有、不离不弃
举例:
要买长期历史业绩优秀的基金,过去的业绩已经证明了他的能力,长期拿着一定会有高回报
如果你已经认定了这只产品,那就请不要轻易放弃,只有经历过市场的考验,无论牛市还是熊市都不离不弃、一直坚定持有的,才能够赢得长期的投资回报
这次的下跌,其实还是一个短期的调整,还不能说已经到了熊市,对于我们想要持有三五年的基金客户来说,不妨多观察一阵子,再做决定也不迟
翻译:
千万不要因为市场跌了就赎回,不然我的管理费还怎么挣?最好跌的时候都装死,我管理费照收不误
我的看法:
长期持有本身并不是投资秘诀,过去十年,长期持有茅台和长期持有、长期持有乐视,结果截然不同,一个获得惊人的回报,一个获得平庸的回报,一个亏得底裤都不剩
长期持有的关键是选择对的品种,而选择对的品种意味着远超常人的前瞻和深刻的认知
股票还具备一些持久的影响因素作为抓手,可以一试,基金则完全没有合适的抓手,不确定性因素太多,譬如基金经理是否婚配、生子,生子是否会影响工作,生活是否出变故,这类看似与投资完全不相关的事,都可能极影响到其心态和业绩
因此盲目相信一个人,把基金经理神化,认为可以永远持有,这是完全不合理的事
至多能做到的,是一边持有一边
长期持有是投资自然而然产生的结果,而不是出发点,不可为了长期持有而长期持有
应该把投资作为长期的事,而不是长期持有某一只基金
03
—
黑话:
赎旧买新
举例:
xxx最近发行了新基金,建议您赎回xxx,把收益落袋为安,然后咱们参与这支新基金,新基金有个建仓期,正好最近市场可能会有调整,可以做个规避
翻译:
一鱼多吃,赎回费挣一笔,新基金认购费又挣一笔,而且新基金认购费远高于一般的基金申购,赚了
我的看法:
新基金和同一个基金经理管理的老基金,绝多数情况都是按照同样的策略进行投资,没有差异
仅极少数可能在投资范围上有差异,如新基金可投港股,老基金可能不行
机构投资者一般不参与新基金,建仓期看似规避了市场下跌的风险,其实本质上是人为做了一次择时,这在我们的投资框架中是不建议的,徒增申赎手续费的损耗
另外如果新基金建仓买入的都是老基金的持仓股,那么反而有利于老基金的净值表现(等于自己给自己抬轿子)
04
—
黑话:
增值服务有价值
举例:
我们提供的理财服务更加完善、专业,我们公司设有专门的基金市场高级研究员,每两周作出一份《基金市场策略报告》,我们可以定期把报告发给基金购买者。我们还会定期对基金购买者进行回访,介绍证券市场情况和基金运作情况,并根据专业判断,做出追加申购或者赎回基金份额的投资建议。因为好的理财服务和增值服务对您而言更有价值,所以我们这的基金认购费不打折
翻译:
申购费认购费不打折,等于多了10倍收入,虽然网上都是1折,但我一定要想办法忽悠你在我这买基金
我的看法:
申购费认购费不打折的一般是银行,众所周知,银行基本没有基金研究和市场判断的能力,其提供的所谓增值服务基本没什么价值,不值得为其付费
当然不排除个别银行个别理财经理可能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但我觉得不必指望您恰好能遇到
我曾在Z行的银行理财经理处被推荐基金(非私行),理财经理竟然以基金净值高为理由,建议我不要参与,因为回撤的空间,而建议我购买同基金公司的另一只净值在1以下的产品,说其净值已经很低,再跌很多的可能性不,比较安全
我当时真是惊掉了下巴,不敢相信这是Z行的理财经理的专业水平
Z行尚且如此,其他银行又如何指望?
欢迎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