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在知乎,看到一个问题:
很有意思。
对多数人来说,其实我们已经惯了股票,跟随盘的走势上上下下;
也见多了市场上的某个板块,在没有实际利好的情况下,一起集体上涨又一起下跌。
“就是这样子的呀,这很正常啊。”、“咋滴,第一次炒股?”……
但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
涨跌背后的内在规律,还是非常值得花一点时间,跟家唠上一唠的。
相信家平日里,也看过不少投资理财方面的书。
书里的投资师都告诉我们:
要专注于公司的内在价值。除非出现极端价格,我们应该排除市场的噪音,忽略股价短期的波动。
是的没错,师们这句话我赞同。
这样看来,知乎的这个问题,似乎并没有太多价值——关注股票的短期波动,就是“投机”嘛,是追涨杀跌的“韭菜行为”。
不不不!这里我得说两句,给上面的观点投反对票了。
事实上,明白了股票同涨同跌的原理,更有助于我们理解投资的本质,逃出韭菜的轮回。
投资师们,一定也深入研究过股价波动的原理;只是他们明白了股价的无序和不可预测性,选择把精力用在“价值投资”的正途而已。
好了,不卖关子了,开始正题:
市场上的多数股票一起涨跌,其实牵涉到投资的底层逻辑——资本资产的定价模型。
举个例子:
你家出门左手边的工行,正在卖一种面值100元的1年期债券A,到期利率5%;右手边的,卖的同样面值、同样时间到期的债券B,到期利率却是10%。
各项条件和风险性相同,你选哪个?
不要怀疑,这是一道送分题,当然选B。不仅要选B,还要小心地,把它放到家里抽屉里收好。
这对应的,是上面这两种债券不流通、不自由交易的情况。
如果这两张债券上市,在投资者之间自由交易,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那就是——
这两张债券的利率差,会很快在债券的“售价”上被抹平。
假设债券A先在市场上流通。上市当天的价格,稳定在了100元。
紧跟着,债券B也上市交易了。
那么债券B的价格,应该会到多少钱呢?
1)跟A一样,稳定在100块?
不可能。
因为所有持有债券A的(聪明的)投资者,都会因为5%的利率差,卖掉债券A,换成债券B。
如果市场是有效的、人们是理性的,这样的情况一定不会发生。
2)B遭到哄抢,价格迅速拉升。
由于比价效应,债券B比市场上其他的投资品更划算,必然会在家的哄抢之下,把价格抬升到跟A性价比一致的水平。
债券B会涨到——100元*(1+10%)/(1+5%),也就是致104.76元左右。
因为只有这个价格,才会让投资者在持有A和B相同时间的情况下,实际收益率保持一致。
当然啊,市场上流通的并不会只有债券。
还会有股票和,期货期权,REITs等堆金融衍生品。
它们相同品种之间,也会遵循这样的规律;而在不同品种之间,也会因为资产特性的不同,存在一定的数学关系。
那么问题来了。
上面这两只债券,之所以价格稳定在100元和104.76元,是基于“市场条件不变”的前提。
比如没有战争、没有罢工、没有特自然灾害、利率不变、良性通胀等等……
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状况。
经济学家的预测模型为什么常常失效,正是因为他们无法把像新冠疫情和英国脱欧,这样的黑天鹅事件考虑在内。
事实上,市场条件每天都在发生着微小的变化,破坏着市场的平衡,只是我们很难直观感知到。
下面我做一个假设:
今年中东的某个区域,发生了一场战争。它这造成了全球性的恶性通胀。各国央行,已经在发行更高利率的债券了。
持有票面利率为10%以下的债券,突然就不划算了。
这时候会怎么样?
债券A和债券B,价格都会应声下跌。
那么,会不会出现只有A跌,B不跌的情况?或者A跌得多,B跌得少的情况?
毕竟B的利率更高,更吸引人嘛!
答案是不会。
还是算术题:
假设债券A从100块跌了10%,价格到了90块。债券B跌了5%,到了99.5块。
你手里有1000块钱,你可以买到11张债券A(剩10块钱现金),却只能买到10张债券B(剩5块现金)。
债券到期之后,
第一种情况,我们手里就拥有了:11*105元+10元=1165元。
第二种情况,我们手里却只有:10*110元+5元=1105元。
收益率差了6%。
很明显,债券A跌多了,或者说债券B跌少了。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说,债券A相对债券B,更加具有了投资价值。
因为资本的逐利性,这样一套法则,在股市和任何市场,都是适用的。
只是股市,相比上面的情况,因为资产性质和市场环境的不同,有更复杂的定价方式。
而且市场上资金的来源,也跟上面说到的、我们手里的闲钱不同;它们往往是有借贷成本的,会因为消息面政策面的影响,带来更剧烈的股价波动。
我们经常看到的板块轮动,今天医疗涨了、明天可能就轮到银行跟上来,也是这个原因。
事实上,市场先生每天都会这样的错。
能抓住市场上错误的定价,在低估时买入,出现泡沫时卖出,并在合理区间甚至空仓等待,就是价值投资的本质。
免责声明: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